新华社北京3月10日电 记者丁文娴、苏斌报道:随着冬天的到来,冰雪运动的热情席卷全国。从北京奥运会的全民健身意识觉醒,到北京冬奥会引领三亿人投身冰雪运动,全民健身的形式日益丰富,内涵不断深化。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健康体魄的追求,为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全国政协委员、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副主席杨扬指出,体育在我国不同的发展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北京奥运会后,我国提出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全民健身受到更多关注,体育成为健康中国的重要指标和工具。如今,我国已成功举办了两届奥运会(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以及一届青年奥运会,体育逐渐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
2025年2月8日,在松花江敖其湾滑雪场,孩子们在滑雪教练的指导下享受滑雪乐趣。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摄
从路跑、广场舞,到滑雪、冲浪、飞盘,运动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习惯乃至社交方式。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研究员谢敏豪认为,对个人而言,健身主要是做好两件事:主动锻炼,以及安全地锻炼。此外,最好再围绕一些项目培养个人兴趣爱好。
2025年9月29日,北京市企业员工温斐芾(前)在飞盘比赛中拼抢。新华社记者 任超摄
要实现全民健身促进全民健康,必须树立科学健身的理念。谢敏豪建议:“运动不能只考虑收益,还要考虑风险。当锻炼者要进行一项运动时,建议先了解这方面的常识;在从事一些对体能挑战较大的项目时,比如跑马拉松,最好先做一下运动风险评测,对自己的实力有所了解。”在社会层面,他认为,要进一步引导民众积极锻炼,加强体卫融合,有关部门持续为百姓锻炼身体创造条件。
努力满足民众的健身需求,也是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体育大学中国体育政策研究院院长鲍明晓的观点。过去,人们为运动员在竞技场上获得的金牌感到高兴,而现在,老百姓不仅希望看到金牌,更关心生活中是否方便运动,身边是否有便捷的体育组织,是否有为普通人准备的赛事活动……这几年疫情让民众的运动意识和需求快速提升,为我们“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提供了更多机会,也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有更好的机会来开展生活体育的新实践。
鲍明晓表示,“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发展观不是一句口号,它有着广阔的作为空间。将体育融入14亿多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是“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体现。而让体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体育最基本的作用之一,“特别是在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中,体育能起到重要的基底性作用”。
遵循“健康第一”的理念,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已成为许多学校、家长的共识。
今年参加全国两会的许多代表、委员都将目光聚焦校园体育。全国人大代表、游泳奥运冠军张雨霏建议,制定“冠军体育课”专项课程项目,整合各项目国家队优秀运动员制作教学视频,面向全国中小学发放;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射击射箭运动中心主任陶璐娜提出,利用人工智能设备在校园推广普及射击运动;杨扬呼吁,体育中考不能“走偏”,要破除“应试”思维,广泛开展校园赛事活动……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运动健康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厉彦虎表示,青少年的健康状况不仅关乎个人成长和家庭幸福,也关乎国家未来和民族希望。
他介绍,运动医学研究所自2025年起开展青少年脊柱健康研究,调查数据显示全国中小学生脊柱异常比例较大。2025年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联动运动医学研究所,组织专家团队在上海展开实验,对受试组学生进行90秒牵拉操、睡前操、颈椎健康操等运动干预。一个月后,学生视力不合格率和脊柱侧弯异常率均有明显下降。据此,厉彦虎今年在提案中建议,要关注青少年的脊柱健康。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去年3月,《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发布。近年来,各级各类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切实增强着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如鲍明晓所言:“发展好全民健身,能够带动体育产业发展,夯实体育强国的基础,未来竞技赛场为国争光的基础也会更加坚实。”